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在于农产品生产的合规,其中涉及到生产者与监管者两个角色。“产”和“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产”不出问题,“管”才能轻松。要使生产者知道标准、理解标准、使用标准,就需要创新农业标准化服务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打通农业标准化“最后一公里”。
一是要强化标准信息集成推送服务,帮助生产者“知规”。从顶层入手做好标准信息服务,是联通各部门、各行业、各层级标准信息“孤岛”,解决农业标准实施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要做好现行有效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特别要组织省级农业部门做好农业地方标准的收集工作并实时向农业部汇聚,依托“中国农业质量标准网”,由农业部组织构建完整的农业标准数据资源库。同时从生产应用角度细化标准分类体系,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组织研发安装方便,可向生产企业和基层管理者主动推送标准文本和指标数据的信息系统、移动端APP。
二是要深入开展标准宣讲培训,帮助生产者“懂规”。各级各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起草单位、行业协会等技术机构是标准宣传培训的主力军。要引导各地农科院、技术推广机构,针对农业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农民,根据农时变化,分门别类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管理知识培训和政策宣传,切实帮助生产者“懂规”。
三是开展标准“落地”行动,建立常态化巡查督导机制,督促生产者“用规”。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大力扶持农业标准化社会服务机构,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合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要引导农业部门在标准化项目立项时,将示范品种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规范和规程等作为基本条件之一。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建立常态化巡查督导机制,在日常监督巡查时,要将农业标准实施应用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通过社会力量帮扶企业“合规”,是农业标准化的有益实践。对此,我们应进行如下的探索:
构建全国最大的标准数据库。该数据库囊括所有涉农生产中所需的标准,并对其进行实时更新。同时,针对不同的行业,将是否合规分解为检查条款,将企业的安全责任简化为依照规章生产,基层监管人员的责任简化为依照条款巡视。
打造数据平台和移动APP,实现“网格化移动监管”。划定每个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从而使得促进监管监管过程透明化,执法全过程记录。食品安全监管由属地化变为阵地化,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得以确立,使监管者与企业的责任绑在一起,而非对立起来。从平台上,监管者可以对辖区内的合规运营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构建FTC模式,打通上游生产商与下游零售商。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从而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将节约下来的成本用于打造农产品检测平台,在不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将检验合格的产品的合规数据开放在“云安全”的电商平台上,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也将“产品的故事”送到消费者手中。